发布日期:2025-09-21 20:46 点击次数:99
心跳检测仪的滴答声中,医生们短暂而急促的交流回荡在手术室。
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凌锋:别看他才三岁的一个孩子,他的瘤子长得比一个网球还大,而且压迫了整个脑室系统,巨大的一个头,而且因为脑积水颅压高引起双目失明。所以对这个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手术。
埃塞俄比亚这个三岁的小男孩,刚刚接受了一次手术,但是,当地医生没有切除多少肿瘤,如果不尽快手术,孩子的生命,将面临巨大威胁。幸运的是,男孩碰到了刚刚抵达埃塞俄比亚的中国专家志愿医生团队,他们中正好就有神经外科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段婉茹:我们给小孩摆体位,稍稍加压就有脑脊液从他的伤口渗出来,我们也观察到了切口有感染,孩子的血压什么的也都不理想。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我们这次手术确实是孩子的最后一次机会。
中国志愿医生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凌锋:一条命,我们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救治,至于肿瘤是什么性质,或者是说他能不能够继续活得很长,这个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能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他,我们要给这个孩子一个可能恢复的机会。
9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孩子转入ICU。
8月5日,由15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志愿医生团队,前往埃塞俄比亚进行为期两周的免费义诊、手术,并培训当地医生。埃塞俄比亚总统塔耶、卫生部长梅克德斯等政要专门前来欢迎。2024年中非论坛提出,2025年8月,要成立中非医院联盟,此次埃塞俄比亚的医疗行动就设立在当地由中国人创办的爱菲丝路医院,并且行动召集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医生委员会发起,旨在巩固发展中非医疗合作。
来自神经外科、眼科、妇科以及心脏外科等多学科的中国专家,经过十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没有倒时差,一抵达就投入相关工作,特别是为救治当地危重患者做术前准备。来自深圳的眼科专家姚晓明和齐卫带来50副人工晶体,3天就完成了35台白内障手术。
对于这些中国专家来说,在埃塞俄比亚给患者看病并不容易,往往需要付出数倍的精力和时间,不仅有语言障碍,设备和药物的短缺也都考验团队,外科手术更需要临床经验与团队配合。神经外科专家鲍遇海教授今年是第二次来埃塞俄比亚,6年前,他曾在这里借用陈年显微镜,为患者进行了开颅手术。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原副主任 鲍遇海:对当地的埃塞俄比亚人来说,他没有人帮助就是没人帮助,不像国内可以转到好条件的医院,再加上我们有些同胞,工厂的工人在这边工作,得了病以后,回去太远了,就地治疗没有好条件,心里不安。有我们在,他们感觉非常好。
这位名叫达维特的小伙,今年19岁。6年前,他脑部长了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行动无力,一直被困在轮椅上。当地公立医院表示不具备救治能力,他只能绝望地回家。
当时,前来援助的国内神外科专家凌锋教授看过片子,坚持召回治疗。当年凌锋已尽最大限度为他切除了肿瘤,但出于这种肿瘤极易复发的特点。这次回来,专家们决定再次为他进行手术。
但是,令中国医生们遗憾的是,达维特出院当晚,不慎在家摔倒,头部撞击严重,由于居住地偏僻,附近医院距离远,急救水平有限,达维特没能抢救过来。
“尽全力”,这是中国医生在非洲从未改变的准则。1963年4月6日,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奔赴非洲,62年来,中国医生一直在接力坚持着这个给无数人带来希望的行动,一台一台的手术,既要挽救患者,又要搭建体系,培养当地的人才,中国医生在非洲播下的,是可以持续生长希望的种子。
白岩松:时隔六年,由中国顶尖专家组成的志愿医生团队再次前往埃塞俄比亚,给当地的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而在这希望的背后是盼望,盼望中包含着对中国医生的相信,这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双向互动。同时,在度过中国医师节几天之后,我们也要向所有曾经在和正在非洲大地上为患者带去希望的中国医生们致敬。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上一篇:《黑神话: 钟馗》公布! 持续关注游戏ETF(516010)投资机会
下一篇:没有了